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專家之聲

孫銘飛:做事情一定要有前瞻性

時間:2025-06-26 16:09 來源:《南方》雜誌 【字體:

  自1980年獨立建所以來,45年間,必威betways 動物衛生研究所(以下簡稱:“動衛所”)從一間簡陋實驗室起步,經曆四次戰略轉型,成功探索出一條“科研紮根產業、成果反哺創新”的發展新路。

如今,作為廣東畜牧獸醫行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動衛所已在技術攻關、成果轉化、鄉村振興等多條賽道上,跑出了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

  近日,《南方》雜誌記者專訪了必威betways 動物衛生研究所所長孫銘飛,深度解碼這條曆經磨礪的創新突圍之路。

圖片

工作中的孫銘飛


破界突圍:鎖定產業背後的科學問題

  《南方》雜誌:今年是動衛所成立45周年,回首發展曆程,您如何總結這45年的關鍵節點?

  孫銘飛:我們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創業期。一切幾乎從零開始。沒有現成的經驗、沒有先進的設備,靠的是務實探索、艱苦奮鬥。那時候,我們秉持實事求是的作風,靠一點點積累,把最基礎的科研體係慢慢建立起來。

  第二階段是學科發展期。新興的基因生物學科成為重要突破口。我們在前瞻性研究、技術創新上邁出了重要步伐,很多當時的技術路線與思路直到今天仍在沿用。

  第三階段是轉型探索期。這是一個非常關鍵的階段。我們開始思考,科研成果如何轉化為實體經濟,真正服務產業。做事情一定要有前瞻性,科技不能隻停留在實驗室,要把成果做成產品,讓市場認可,讓產業受益。這一時期,省農科院與我所投資企業廣東永順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永順生物經過多年深耕,已經成長為獸用生物製品行業的佼佼者,並於2021年成為北京證券交易所首批上市公司,該公司也是我所研發的獸用疫苗產品成功轉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圖片

永順生物在北交所上市

  第四階段是創新開拓期。在國家養殖業集約化、規模化發展的背景下,動衛所也在全麵重塑定位——既要承擔政府公益職責,又要服務廣東區域特色科技需求;既要推動實體經濟發展,也要堅持科技創新。這“四位一體”的職責體係,決定了我們的研究所既要頂天又要立地,既麵向國家戰略需求,也切實服務產業一線。


  供需耦合:打通實驗室到市場的黃金通道

  《南方》雜誌:近年來在科技創新方麵,動衛所取得了哪些標誌性成果?

  孫銘飛:新獸藥研發是我所的重點工作方向之一。2018年,我所研發申報的副豬嗜血杆菌疫苗獲批三類新獸藥證書,生產技術轉讓金額1050萬元;2019年,雞球蟲病四價活疫苗三類新獸藥證書也順利拿到,生產技術轉讓金額2100萬元。可以說,這些研發成果取得了積極進展。此後幾年,我們保持了穩定的創新輸出,“十三五”以來已累計獲得5個新獸藥證書和2個新診斷製品(農業農村部公告頒布),目前還有8個候選新產品正處於臨床批件階段。更重要的是,這些獲批新獸藥證書的產品在產業端已經實現規模化應用,真正解決了養殖一線的實際問題。

圖片

動衛所獲得的5個新獸藥證書

  此外,近3年共入選省農業主推技術33項次,占獸醫類主推技術90%以上,其中雞球蟲病綜合防控技術、豬流行性腹瀉綜合防控關鍵技術等多項技術連續多年入選並獲評最受歡迎技術行列。

  《南方》雜誌: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市場”並不容易,動衛所探索出了怎樣的轉化路徑?

  孫銘飛:科研成果要真正落地,必須跨過兩個“檻”。

  第一個“檻”是研發階段。要確保研發出來的新技術確實吻合產業實際痛點,這需要我們始終盯著一線產業需求來做頂層設計。

  第二個“檻”是轉化階段。科研成果要變成企業願意接手、能夠量產的商品。我們采取深度綁定模式,科研團隊與企業全流程配合,參與到生產工藝優化、產品推廣全過程。這樣既能確保轉化效果,也能形成持續循環。我們的目標是:讓科研成果“叫好又叫座”,而不是束之高閣。成果轉化所獲得的經濟收益又反哺科技創新,形成良性循環,支撐動衛所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十三五”以來,我們共對7個產品或技術進行了有效成果轉化,轉化金額近億元。


  頂天立地:打造國家需求牽引與產業問題驅動的雙螺旋創新

  《南方》雜誌:近年來提出的“動衛先鋒,科技興牧”,背後有哪些深層次的戰略考慮?

  孫銘飛:動衛所45年來始終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麵領導,“動衛先鋒,科技興牧”這一理念的提出,正是源於這深厚的實踐積澱與曆史傳承。45年來,動衛所先後攻破了牛瘟、鴨瘟、豬喘氣病、雞球蟲病等重大難題,研發了牛瘟、鴨瘟、豬細菌病和雞球蟲病等疫苗產品及消毒劑、中化藥等一大批重大突破性防控產品,在非洲豬瘟防控、新冠病毒溯源等緊急關頭衝鋒在前,並伴隨著現代畜牧業從散養到集約化、智能化養殖模式的不斷升級,持續提升創新能力,研究成果為華南地區養殖業健康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這期間基層黨組織持續發揮“兩個作用”,湧現了一批優秀黨員骨幹,打造了一支科技創新先鋒隊、產品研發先鋒隊和服務產業先鋒隊,組建了一支“齊心共進、實幹擔當、百折不撓”的獸醫科技黨員隊伍,培育“銳意創新、科技興牧、產業圖強”的創新文化生態。

  這些成就的核心邏輯,歸根結底在於築牢“三個支撐”:一是通過疫病防控健康養殖、人獸共患病防控技術支撐,確保畜產品從源頭健康可控,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二是從屠宰環節築牢食品安全防線,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三是開展種源性疾病淨化技術研究,保障種業安全。尤其是在人獸共患病防控領域,我們設立了人獸共患病研究室,圍繞新發突發重大動物疫病與跨界人獸共患病,持續推進檢測診斷、防控技術創新,努力在生物安全科技防線建設中占據前沿陣地。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持人病獸防、關口前移”。動物源性疾病一旦蔓延,往往涉及公共衛生安全、防疫體係、食品安全等多個領域,因此必須把預防端口提前,堵在畜牧環節,築牢第一道防線。我們通過係統性科技攻關,強化動物疫情監測、預警、淨化技術體係建設,正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人病獸防”重要指示精神的具體實踐。

  同時,我們的人獸共患病研究成果也已多次為農業農村部、地方政府及相關主管部門提供科技決策參考,在全國重要動物疫病防控規劃、技術標準製定、疫情應急處置、疫苗儲備策略等方麵提供了專業支撐,體現了動衛所科技支撐國家農業現代化的責任擔當。未來,我們還將圍繞高致病性禽流感、非洲豬瘟、新發跨界病原、抗菌藥替代、疫苗免疫新機製等方向,持續深化科技布局,打造動物疫病科技防控的“廣東高地”。

  《南方》雜誌:在鄉村振興、“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等重點任務中,動衛所發揮了哪些科技支撐作用?

  孫銘飛:科技服務“三農”是我們的重要使命。比如在疫病防控上,雞球蟲疫苗、副豬嗜血杆菌疫苗都已規模化應用,明顯減少了藥物依賴和環境殘留,助力健康養殖模式推廣。

  在鄉村振興一線,我們多次組織專家團隊深入鶴山、河源、汕尾、韶關等多個地市,對當地畜牧水產業的發展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撐,通過科技與產業的深度融合,助力當地“百千萬工程”。這兩年,通過我們和企業的共同努力,成功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項目2項,項目資金高達千萬元。

  此外,過去三年我們已累計開展線上線下係列動物疫病防控專題培訓100餘場,派出專家200餘人次開展科技下鄉培訓服務,受惠群眾多達10萬人次以上,免費發放防疫科普書籍超過1萬冊,切實提升了基層養殖防疫能力。

  《南方》雜誌:麵對動物疫病新挑戰和養殖業未來轉型,動衛所接下來的科研布局重點會放在哪裏?

  孫銘飛:第一,要繼續堅守“科技創新”這條主線,科技工作者絕不能“躺平”;第二,要時刻盯緊產業前沿需求,敏銳捕捉科技問題;第三,要積極引入新技術,像人工智能、大數據、分子育種等現代前沿技術,都在成為我們新的發力方向。歸根結底,我們既要頂天——對接國家戰略需求,又要立地——為基層產業一線提供解決方案。

圖片

工作中的孫銘飛

  《南方》雜誌:如果要用一句話概括動衛所的未來使命,您會怎麼表述?

  孫銘飛:科技創新、求真務實,這既是我們45年沉澱下來的精神底色,也是我們麵向未來的堅定方向。


【記者手記】

  四十五載砥礪奮進,必威betways 動物衛生研究所在一代代科研人的接力傳承中,從篳路藍縷的行業小將,發展為廣東畜牧獸醫行業科技創新的中堅力量。麵對養殖業轉型新局麵,這份“頂天立地”的科研定力與產業情懷,正彙聚成現代農業高質量發展的“硬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