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版
手機版二維碼
微信
手機版二維碼
  首頁 > 院所動態 > 科研進展

質標所在荔枝水果采後貯藏品質提升研究方麵取得新進展

時間:2025-05-07 09:18 來源:質標所 【字體:

  近日,質標所在期刊LWT-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中科院農林科學一區TOP,IF=6.0)上發表題為“Integrated Transcriptome and Proteome Analysis Reveals the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Citric Acid and L-Cysteine Treatment in Mitigating Browning and Senescence of Postharvest Litchi Fruit”的研究論文,質標所品質評價研究室肖璐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王旭研究員和陳岩研究員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

  荔枝作為一種易腐水果,采後極易發生褐變和衰老,常溫下貨架期通常僅為2天左右。為了延長荔枝在常溫條件下的貨架期,本研究深入探討了1%檸檬酸和1 g/L L-半胱氨酸複配處理對采後荔枝果實的生理、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層麵的響應差異,及其提升荔枝貯藏品質的潛在機製。研究結果表明,該處理顯著降低了荔枝果實的呼吸速率和腐爛率,同時維持果肉營養成分(TSS和VC)。此外,該處理通過抑製果皮褐變相關酶(PPO、POD和Lac活性)以及衰老相關指標(MDA、蛋白質羰基化和H₂O₂含量),將荔枝果實的儲存時間在25℃下延長至4-6天。進一步的轉錄組與蛋白質組聯合分析揭示了檸檬酸和L-半胱氨酸複配處理對荔枝保鮮的作用機製。該處理通過調節氧化還原係統(以往已明確的)、苯丙烷生物合成、黃酮生物合成、真菌抑製以及細胞壁代謝等途徑,顯著提升了荔枝果實的貯藏品質。具體表現為:促進了果皮中抗壞血酸過氧化物酶(A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維持了花青素和總酚(TPs)的含量;提高了穀胱甘肽轉移酶(GST)、L-抗壞血酸氧化酶(AAO)、FAD結合蛋白、定向蛋白(DIRs)、幾丁質酶、細胞色素P450等的基因和蛋白的表達水平。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優化的保鮮技術,可顯著提升常溫下荔枝果實的貯藏品質並延長貨架期。該研究為荔枝采後保鮮機製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也為荔枝及其它易腐水果的采後保鮮技術研發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依據。

  本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2102452]、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2024A1515012849]、科技創新戰略專項資金-高水平農業科學院建設[R2021YJ-YB-3024]、必威betways 青年導師計劃[R2021QD-020]、廣州市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計劃[2025A04J3343]等項目資助。

  原文鏈接:https://doi.org/10.1016/j.lwt.2025.117604

圖片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