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蔬菜研究所 > 首頁其他 > 必威betway安卓app

【南方日報】十餘年堅持把技術送進千家萬戶

時間:2025-06-30 08:49 來源:南方日報 【字體:

廣東農業科技特派員、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研究員張白鴿


冬瓜地裏,張白鴿正在進行土壤檢測。


  不久前,2025年度“廣州優秀科技工作者”學習宣傳對象名單正式揭曉,必威betways 蔬菜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研究員張白鴿以其科技支撐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突出成就成功當選。

  張白鴿,現任蔬菜所栽培研究室主任,她堅守服務“三農”宗旨,十餘年如一日活躍在產業一線,她牽頭研發的技術累計8次入選省農業主推技術、2次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在廣東、海南、雲南等地廣泛應用。

  “農業科研要紮進泥土”“論文要寫在田間大地”,張白鴿用十餘年韶華詮釋了投身農業科研的初心使命與不懈追求。

  帶領團隊破解冬瓜“黃葉病”

  和“黑心病”難題

  盛夏時節,冬瓜是常見的蔬菜,因營養豐富、口味佳廣受歡迎。而甚少有人知道,冬瓜是我國規模第二大的瓜類蔬菜,廣東則擁有國內外最高的冬瓜科研水平。

  這離不開蔬菜所的科技支撐:在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24年農業主導品種、主推技術中,蔬菜所“鐵柱2號”冬瓜和“冬瓜減量施肥及三護栽培關鍵技術”連續兩年入選,綜觀所有入選項目,品種、技術“配套”上榜的情況十分罕見,受到業界關注。

  在冬瓜種植技術方麵,針對南方冬瓜產業“黃葉病”和“黑心病”難題,張白鴿帶領團隊深入產區調研,揭示病害成因,並創新性提出“三護”(護根、護葉、護果)栽培技術體係,使肥料用量平均減少約20%,產量卻逆勢增長12%左右,該技術連續兩年入選農業農村部農業主推技術,成為南方冬瓜產業的“定心丸”。

  據張白鴿介紹,2016年以來,我國冬瓜產區生產中普遍出現大麵積的“黃葉”問題。麵對這一現象,她帶領蔬菜所栽培團隊通過到產區走訪調研、係統采樣、全麵分析,初步判斷缺鎂是造成冬瓜大麵積出現黃葉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

  “基於這一判斷,我們通過科學設計和長期定位試驗,先係統探明了冬瓜從種子到果實的生長發育規律。”張白鴿說,他們首次闡明了鎂在促進冬瓜根係生長、葉片持綠、果實產量、品質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生理功能,並探明了淋洗損失、不平衡施肥和土壤缺鎂都是引起冬瓜鎂營養不足的原因。

  針對不同的致病原因,團隊還與深圳德鉀鹽公司合作,研發了係列減氮補鎂新型肥料產品和施肥技術,有效解決了冬瓜“黃葉病”的難題。

  新情況接踵而至:近年來,海南、廣東等沿海地區早春冬瓜在生產過程中果實“黑心”現象頻繁發生,並迅速成為冬瓜種植行業麵臨的重大挑戰。“果實從內部褐變,這是貯藏品質降低的極端表現。”張白鴿說。

  針對這一新出現的生產問題,張白鴿團隊再次迎難而上,首次揭示了冬瓜果實黑心病發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因素,以氮肥減量、鈣營養調控為核心,經過多年多點在主產區反複試驗,研發專用肥並製定精準養分管理方案,形成早期護根、中期護葉、後期護果的“三護”栽培技術,實現“高產量、高品質、高效益”三高效果。

  深入產業一線

  把技術送到農戶手上

  作為廣東省農業科技特派員中的一員,在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幫助下,張白鴿不僅在技術研究上不斷取得突破,還將掌握的農業技術進行廣泛推廣,深入產業一線教會農戶如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堅持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把技術送進千家萬戶。

  為了推廣技術,張白鴿和團隊常年奔走在田間一線,是種植戶的“知心朋友”。其間,張白鴿對佛山的一位冬瓜種植戶印象深刻。當時,技術人員已經上門幫老人家裝好了水肥一體化設備,講解了技術使用相關知識,但老人家始終堅信傳統的施肥方式就是最好的,一直不願意使用新設備、新技術。

  “剛開始冬瓜緩苗生長特別慢,在降雨之後弱苗、死苗很多。我們沒辦法,就隻能頻繁往返基地,做給大家看、帶著大家幹,過了一段時間,看著瓜苗健壯起來,老人家也終於認可新設備、新技術。”張白鴿說,這樣的事在推廣一線時常發生。

  “這項栽培技術也在不斷改良和進步中,在新技術研發和種植試驗中,我們引入了係列生物菌劑,旨在提高植株抗性,在減肥增效基礎上提高果實品質。”張白鴿表示,團隊也在不斷研發新的蔬菜栽培技術,每年都會舉辦6—7場各種形式的技術交流培訓,將有效的新技術及時送到田頭,讓種植戶少走彎路,增產增收,就是大家最大的心願。

  依托蔬菜所與中國農業大學共建的廣東省第一家蔬菜科技小院,10年來張白鴿帶領團隊累計舉辦田頭課、直播培訓等300餘場,線上線下惠及超50萬人次,為50餘家企業提供農業科技服務,為推動廣東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地址:廣州市天河區金穎路66號    郵編:510640

粵ICP備1610136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