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翁源中心村創新“宅改+產業”模式,走出聯農帶農共富路
走進韶關翁源縣龍仙鎮中心村田心老屋組,一座嶄新的白色建築格外醒目——1600平方米的中心村產業服務中心即將投產。而一年前,這裏還是雜草叢生的閑置宅基地。“現在咱不僅收租金,還是股東哩!”村民陳伯指著加工廠房笑道。
去年以來,在省林業局、省農科院幫扶下,中心村黨總支以“盤活閑置資源、做強集體經濟”為突破口,探索出一條“宅改融合產業、聯農共享紅利”的新路徑。
針對田心老屋組十多戶村民閑置的2000餘平方米宅基地,村黨總支統一流轉並創新開發:建成集“菌包生產、烘幹分裝、冷鏈倉儲、產品展銷、博士工作室”於一體的產業服務中心,引入自動化生產線,日加工鮮菇2噸;劃出200平方米建設統一農資雜物房,免費分發給農戶,解決生產工具亂堆、鄰裏糾紛頻發問題;運轉初期,村民可獲得每畝3000元年租金的保底收入;後續村民除了選擇租金收益外,還可選擇土地入股,享受年度分紅,實現“租金+股金”雙保險收益。
為破解產業可持續性難題,中心村構建市場化運營體係。省農科院統籌“6·30”幫扶資金60餘萬元支持中心村建設產業服務中心,並自籌資金28萬元支持中心村食用菌產業鏈升級;省林業局撥付專項資金10萬元支持中心村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同時,省農科院蔬菜所食用菌團隊對中心村的食用菌品種、種植技術、品牌打造、新產品研發等全產業鏈進行科技支撐。
2024年11月,村辦企業韶關振興農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村公司”)向中心村村委會租用產業服務中心;同年12月,富村公司與本地龍頭韶關席和生物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席和生物”)合資成立韶關仙邑菌業有限公司,其中富村公司以廠房設備作價占股51%,確保村集體控股權。席和生物注入資金、生產管理、市場渠道等資源,推動該村竹蓀、紅鬆茸等高端品種規模化種植。
目前,該合資企業正探索聯農帶農的閉環模式:向農戶發放菌包,提供標準化種植技術指導;簽訂協議以市場價回收種植戶的鮮菇;鮮菇經中心加工、包裝,變農產品為商品,提高產品附加值,擦亮“仙邑珍”品牌效益;同時,可借助省農科院研發團隊,遠期開發菌菇脆片、菌醬等高附加值產品,利潤反哺村集體與入股農戶。
駐中心村第一書記丁曉敏表示,這一創新模式的實施,旨在通過四個方麵的聯合,推動鄉村經濟的全麵發展。
黨組織聯資源——盤活宅基地。通過黨組織的引領和協調,有效整合和利用農村的宅基地資源,使之成為推動鄉村發展的新動力。
企業聯技術——科技賦能。通過省農科院多研究團隊的科技加持,促進中心村食用菌品種、加工技術、品牌打造、新產品研發等全產業鏈升級,實現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
富村公司聯市場——合資企業運營。富村公司與市場緊密相連,通過合資企業的形式,將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農戶聯產業——零風險種植。農戶與產業相結合,通過參與零風險種植項目,確保農戶在不承擔風險的情況下獲得穩定的收入,從而提高農戶參與產業發展的積極性。
“通過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2025年村集體收入預計突破32萬元,較2024年增幅達10%以上。”丁曉敏說。
眼下,中心村產業服務中心蓄勢待發,這座粵北山村正書寫著“小菌菇撐起共富夢”的新篇章。